English

散文选本家族又添新成员

2000-09-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畅 我有话说

中华古典散文,蔚为大观;古往今来,散文选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傅璇琮先生所主编《中国古典散文基础文库》的面世(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不仅为兴旺的散文选本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成员,而且别开生面,捧读之余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因袭以朝代为经、作者为纬的普遍选家原则,而是主要按照文体分类,一类一卷,全套文库共8卷,分别为《史传卷》、《哲理卷》、《记叙文卷》、《游记卷》、《书信卷》、《抒情小赋卷》、《笔记卷》、《序跋卷》,基本将古典散文的精华收录在内。整个文库遵循打好“基础”的奠基精神,每篇文章前冠以作者概况介绍,然后是文章正文,继之以详细注解,疑难字注音:随后是现代汉语译文,最后以简评点明文章要旨,首尾照应。作家小传、文章、注释、译文、简评,并然有序,浑然一体,多角度、多层次地给人以丰富的古典散文知识,确实体现了编篡者着眼于“基础文库”、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古典文化的良苦用心。

选家着眼点不同,故其选编时的侧重、角度各异。欲明历代散文之演变,可以时间为序,编选各代散文精华;欲明一代之文风,可以某一朝代为断,筛选此代散文之代表作;欲知某一流派之全貌,可局限于此流派之内,力求选出反映其特点的作品。我们感觉,欲在给读者以基本的古典散文知识的同时,又让其获得粗浅的文体分类知识,是《中国古典散文基础文库》编篡者的出发点。明确的文体分类意识,出现于魏晋六朝,它的出现,伴随着对纯文学认识的逐步清晰。文学意识愈强,文章制作日繁,文体的辨析自然也愈来愈精细。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萧统《文选序》,无不涉及文体问题。而此期出现的选家力作——萧统所编篡的《文选》,亦按照文体严格区分,各体之中,又有细类。可以说,辨析明晓文体,是理解古典文学及古代散文的一把钥匙。《基础文库》能从这一角度人手,让人在读散文时相应获得粗浅的文体分类知识,这无疑是有选家眼光的。按文体分类,不仅有普及意义,亦有学术参考价值。如若研究“赋学”,本《文库》的《抒情小赋卷》无疑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与这种文体编选意识相配合的,是每卷前都有一前言,系统介绍该文体的有关知识,使读者对该文体的发生、演变有一大概了解。这样一来,又涉及到有关文学史方面的知识。如《书信卷》,选文从战国直至民国,前言则把书信这一文体的起源、流受、历史发展、各代特色深入浅出地作了介绍,使人大开眼界。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前言,不仅具备普及意义,而且已经达到专业论文的水平。而再仔细阅读,我们注意到,此分卷的编注者早在1996年就写过《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一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该前言从书信的起源谈起,沿时代脉落,顺次介绍了历代书信不同的特点及其功用,读这样言之有物的前言,补充了自己知识的空白点,深感获益匪浅。其他卷的“前言”也具有这样的普及兼有专业学术性质的特点。读这样的前言,会使人感觉每一分卷的注译者都是此方面训练有素的专家、学者,自然增强了对该《文库》整体质量的信任感。

与其他散文选本不同的是,在“史传”、“笔记”、“序跋”、“游记”诸文体之外,该《文库》增加了《哲理卷》,这是它的一大特色,为其它散文选本所不备。正如编者邓安生先生在《前言》中所说:“哲理散文,是近些年刚出现的新名词。但是,什么叫哲理散文?它有那些特征?中国哲理散文的发展历史如何?不仅古代没有人提过,就是当今出版的几本研究古代散文文体的著作似乎也没有作过专门的论述。”然后,邓先生对“哲理散文”进行了界定:“作为哲理散文,它既包含某种宇宙、社会、人生哲理,又必须是散文。二者缺一,则不成其为哲理散文。”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素来忽视理性,即使有,也是“实用理性”,其中多直觉感悟成份,有浓厚的随机、适意、直观的色彩。这一点,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就可以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没有理性思维或哲理意识,实际上,古典文化中大量的理性思维或哲理意识散落分布于浩如烟海的著述之中,古典散文就是它的重要聚集处、栖息地之一。古为今用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独具慧眼,把古典文化中的哲理散文中汇集一处,让读者从阅读文章中感悟哲理,这是一件很有必要亦很有意义的工作。如该卷从《左传》中选文三篇,其中之一为诸多选本所忽略的《子罕以不贪为宝》,选自《襄公十五年》,题目是编者所加。文章不长,颇使人警醒。其云:“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寥寥数语,却蕴涵丰富哲理,不仅曾警示过古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这样的古代哲理散文,岂可不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